我在往後遊程,逛超市時找到貼著Ocean Wise標章的海鮮,以及披薩盒有標示採用Ocean Wise海鮮,表示捕捉或養殖過程是經過友善環境認證的。
其二次代謝產物可能造成對魚類及蛙類胚胎之畸形外,亦有造成眼及呼吸道過敏之可能性。基因改造過含有蠍子和蜘蛛毒的基改真菌並非本地種類,若要引進更需要再做進一步的評估。
西非使用的平沙綠殭菌顯然是以成蟲為主,但綠殭菌在潮濕環境中較易存活,若在戶外使用,會因陽光及紫外光的影響而降低效果。而台灣的綠殭菌的屬名則為Nomuraea。這裡面所提到的基改真菌,在報導中指的是基改綠殭菌(即為黑殭菌,詳情請見專家回應),這種菌是真菌的一種,真菌廣泛存在地球上各個角落,成員包含常見的酵母菌、青黴菌、蕈(菇類)、蟲生真菌等為了以更少量的經費卻要達到高品質的效果,陳斌華於2016年開始進行〈CC0〉計畫,公開在網路上提供高畫質影像並供人下載的文件,探索攝影從拍攝到進入觀眾之間的關係、作品與文件保存的概念,以及當代數位科技所帶來的另類攝影典藏模式。他主張,攝影必須要被討論與解讀,才能有機會傳承給未來對攝影有興趣的創作者一份關於台灣攝影的簡史。
Photo Credit: 陳沛妤提供 邱國峻作品 不只是拍照與分享的時代,更要促進討論 本書更特別針對攝影本身所外延出的各種必要條件的攝影創作者進行訪談,例如最基本的輸出與刊物的論述場域。以陳斌華的「藝術公寓」而言,專業影像作品輸出所具備的條件與堅持,往往是攝影創作者最容易忽略的小細節,無論拍攝的條件為何,輸出的精細程度是攝影展是最後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原文提到的研究係利用基因改造將蜘蛛及蠍子毒素的基因放入Metarhizium屬的真菌,10多年前類似技術在台灣實驗室已成功將蠍子毒素基因放入昆蟲核多角病毒,也有提高昆蟲核多角病毒的殺蟲毒性與效率,但後來考慮到台灣民眾對於基因改造生物用於田間仍有疑慮而未進一步進行田間試驗。
何況登革熱病媒蚊中,雖然埃及斑蚊主要棲息在室內,但白線斑蚊主要棲息在野外,也不適合使用。這也是取代化學防治及對付抗藥性的一種新方法。西非使用的平沙綠殭菌顯然是以成蟲為主,但綠殭菌在潮濕環境中較易存活,若在戶外使用,會因陽光及紫外光的影響而降低效果。其二次代謝產物可能造成對魚類及蛙類胚胎之畸形外,亦有造成眼及呼吸道過敏之可能性。
此外,基因改造後的綠殭菌孢子寄生率更高且功效更長。要特別注意的是Metarhizium屬的真菌孢子發芽需要較高的溼度且怕高溫與紫外線,從表面感染到蟲體死亡所需時間至少超過3天,在台灣田野或社區病媒蚊發生率高的季節大多在天氣較熱的夏天,Metarhizium屬的真菌孢子是否可以穩定且高效率的發芽?仍有很多需克服的施用時機、產品劑型或儲架保存技術瓶頸待突破。
筆者認為,綠殭菌的一些研究尚未臻完備,台灣的研究人力或可用於基礎研究,但實際用在登革熱防治可能力有不殆。為符合新聞報導一致性,本文亦使用「綠殭菌」作為Metarhizium的譯名。利用微生物製劑防治蚊蟲目前最成功且已商業化的產品,是蘇力菌以色列亞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israelensis簡稱Bti),目前台灣也用於登革熱病媒蚊幼蟲防治,但因價錢較貴,只用於少數特定場合。研究人員在瘧疾盛行的布吉納法索名為Soumousso的地區進行小型實驗,將北非沙漠蠍子和澳洲藍山漏斗網蜘蛛的毒素生成序列放入黑殭菌中,確認了殺蟲毒素基因的表現大幅提高了黑殭菌的殺傷力,能將區域內具抗藥性的瘧蚊幾乎殲滅,並成功在瘧蚊繁殖時降低產卵數與孵化率,45天後有效減少瘧蚊數量。
適當佈署基改黑殭菌同時整合現有的化學防治策略,可快速對抗瘧蚊並避免抗藥性的發生。而台灣的綠殭菌的屬名則為Nomuraea此外,基因改造後的綠殭菌孢子寄生率更高且功效更長。為符合新聞報導一致性,本文亦使用「綠殭菌」作為Metarhizium的譯名。
本文中提到的黑殭菌,是一種蟲生真菌,寄生於昆蟲上,這個真菌經過基因改造後竟然有滅蚊的功效?瘧疾、登革熱都有解了嗎?先不急著下結論,我們請專家來進一步回應這個研究,看看台灣是否也能夠參考這個案例。原文指出Metarhizium pingshaensei是從蚊子分離的真菌,專一性高只感染病媒蚊,例如甘比亞瘧蚊與埃及斑蚊。
台灣的環境是否適於使用應再評估。原文提到的研究係利用基因改造將蜘蛛及蠍子毒素的基因放入Metarhizium屬的真菌,10多年前類似技術在台灣實驗室已成功將蠍子毒素基因放入昆蟲核多角病毒,也有提高昆蟲核多角病毒的殺蟲毒性與效率,但後來考慮到台灣民眾對於基因改造生物用於田間仍有疑慮而未進一步進行田間試驗。
我們的急迫性沒有西非的嚴重,因此對綠殭菌應持保留態度,待西非或其他國家使用一段時間後再來考慮較為穩妥。此外,除了殺蟲效果好之外,環境影響評估亦要謹慎處理。報導中的綠殭菌屬種類繁多且自然界中分布甚廣,至少有70種以上被發現寄生在蚊幼蟲。筆者認為,綠殭菌的一些研究尚未臻完備,台灣的研究人力或可用於基礎研究,但實際用在登革熱防治可能力有不殆。陳錦生(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首席顧問) 2019年7月31日 本文中的綠殭菌屬(Metarhizium 亦有譯為雕蝕菌屬)為中國的譯名,在台灣其實稱為「黑殭菌」。今(2019)年6月有媒體刊登一篇引用自西非研究的報導:「基改真菌滅蚊,西非試驗成功」。
利用微生物製劑防治蚊蟲目前最成功且已商業化的產品,是蘇力菌以色列亞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israelensis簡稱Bti),目前台灣也用於登革熱病媒蚊幼蟲防治,但因價錢較貴,只用於少數特定場合。本報導中的平沙綠殭菌(Metarhizium pingshaensei)係野生種經基因改造而成,依報告結果殺蚊效果甚佳,但是否能實際應用,應還有一段距離。
這也是取代化學防治及對付抗藥性的一種新方法。何況登革熱病媒蚊中,雖然埃及斑蚊主要棲息在室內,但白線斑蚊主要棲息在野外,也不適合使用。
作用機制是真菌的孢子接觸蚊子的體表後,孢子會發芽並穿透蚊子的外骨骼,最後殺死蚊子。研究人員在瘧疾盛行的布吉納法索名為Soumousso的地區進行小型實驗,將北非沙漠蠍子和澳洲藍山漏斗網蜘蛛的毒素生成序列放入黑殭菌中,確認了殺蟲毒素基因的表現大幅提高了黑殭菌的殺傷力,能將區域內具抗藥性的瘧蚊幾乎殲滅,並成功在瘧蚊繁殖時降低產卵數與孵化率,45天後有效減少瘧蚊數量。
經查Metarhizium pingshaensei的前期試驗成果報導,有進行蜜蜂毒性試驗來確認不會影響一些非目標生物,但基因改造生物若施用在田間或社區,影響的生物範圍很廣,未來仍須關注上述研究是否有更完整的環境影響評估。要特別注意的是Metarhizium屬的真菌孢子發芽需要較高的溼度且怕高溫與紫外線,從表面感染到蟲體死亡所需時間至少超過3天,在台灣田野或社區病媒蚊發生率高的季節大多在天氣較熱的夏天,Metarhizium屬的真菌孢子是否可以穩定且高效率的發芽?仍有很多需克服的施用時機、產品劑型或儲架保存技術瓶頸待突破。登革熱病媒蚊非化學防治除了蘇力菌以外,國衛院國家蚊媒中心正在進行以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一種蚊蟲體內共生菌)作為斑蚊不育性防治的試驗,即將進入田間試驗。適當佈署基改黑殭菌同時整合現有的化學防治策略,可快速對抗瘧蚊並避免抗藥性的發生。
在台灣使用於農業害蟲的經驗,除毒性外,綠殭菌受到環境影響(主要是紫外線、溫、濕度)而效果不穩定。其二次代謝產物可能造成對魚類及蛙類胚胎之畸形外,亦有造成眼及呼吸道過敏之可能性。
基因改造過含有蠍子和蜘蛛毒的基改真菌並非本地種類,若要引進更需要再做進一步的評估。西非使用的平沙綠殭菌顯然是以成蟲為主,但綠殭菌在潮濕環境中較易存活,若在戶外使用,會因陽光及紫外光的影響而降低效果。
而台灣的綠殭菌的屬名則為Nomuraea。這裡面所提到的基改真菌,在報導中指的是基改綠殭菌(即為黑殭菌,詳情請見專家回應),這種菌是真菌的一種,真菌廣泛存在地球上各個角落,成員包含常見的酵母菌、青黴菌、蕈(菇類)、蟲生真菌等
為了以更少量的經費卻要達到高品質的效果,陳斌華於2016年開始進行〈CC0〉計畫,公開在網路上提供高畫質影像並供人下載的文件,探索攝影從拍攝到進入觀眾之間的關係、作品與文件保存的概念,以及當代數位科技所帶來的另類攝影典藏模式。他主張,攝影必須要被討論與解讀,才能有機會傳承給未來對攝影有興趣的創作者一份關於台灣攝影的簡史。Photo Credit: 陳沛妤提供 邱國峻作品 不只是拍照與分享的時代,更要促進討論 本書更特別針對攝影本身所外延出的各種必要條件的攝影創作者進行訪談,例如最基本的輸出與刊物的論述場域。以陳斌華的「藝術公寓」而言,專業影像作品輸出所具備的條件與堅持,往往是攝影創作者最容易忽略的小細節,無論拍攝的條件為何,輸出的精細程度是攝影展是最後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Photo Credit: 陳沛妤提供 曹良賓作品:〈想像之所〉 目前在台灣有許多獨立的攝影機構,攝影博物館卻仍在醞釀初期,如果台灣能針對影像教育提供給大眾普遍的基本觀念,那麼無論是對藝術知識的涵養或對社會媒體的批判能力,都對於社會、歷史與文化發展有更多的可能。Photo Credit: 陳沛妤提供 吳權倫作品 這些特殊性不外乎是台灣攝影創作者獨具特色與「台味」的觀察視野,也發展了自我風格強烈的觀念攝影。
Photo Credit: 陳沛妤提供 李詩儀作品 另一方面,曹良賓的「Lightbox攝影圖書室」則是近年台灣攝影圈最主要的攝影論述場域,為了更能有系統性的收納各種關於台灣攝影的資訊,於2016年以攝影圖書館的概念收集各方與攝影相關的文獻,並常態性的舉辦一系列的講座、課程、工作坊。《攝影訪談輯》的計畫,不僅止於讓大眾認識這些攝影創作者,更重要的,是能藉由這些「訪談」與「對話」的交流中,讓對攝影有興趣的人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到各種靈感的蛛絲馬跡。
或使用紀實攝影探索空間與人物並記錄台灣早期珍貴歷史與政治事件的徐揚聰與蔡文祥等。針對本書的訪談是關於曹良賓的本人的創作,他早期的作品藉由影像探索人與空間之間的關係,2018年的〈想像之所〉開始將自己從圖書室收集而來的文獻資料重新組裝成一個有系統性的展覽計畫。